药明康德迎来了死缓,要渡劫了!
重锤药明的《生物安全法案》下周就要在众议院举行听证了,目前最新版的法案内容多了一条:现有合同/产品的豁免权延长8年。
药明之所以能被法案捏住卵蛋,主要是因为它来自美国市场的营收占比太大了,去年营收403亿,一半以上来自美国,最可能成为今年业绩爆点的多肽订单也基本都来自海外。
而它专为中国biotech设计的DDSU业务,以前挺火,因为前几年中国基本没有自主研发的新药,全是老美的药物,或者老美专利到期的仿制药,价格很贵。
所以药明成立这个部门就做fast follow,只要国外药企研发出来的靶点在临床上证明有一丢丢的效果,就立马上马同类项目,对化合物的进行改动搞到专利,然后卖给药企合作上临床
包括恒瑞在内的药企以前也都是这么干的。
这模式主打的就是一个快,虽然多数市场肯定是归搞出来首创药企业的,但me too、me better类药物也有一定市场空间,只要它比成本更低、价格更低的仿制药先上市就行。
所以过去几年的fast follow大浪潮中,药明DDSU业务部门的营收规模最高到过13亿。
但两年多过去,国内药企对fast follow的研发需求下降,政策也不再鼓励这种同靶点同机制同适应症的药品上市,再加上国内投融资环境比美国复苏要慢,所以去年DDSU业务部门营收腰斩。
既然国内客户指望不上,那就只能看海外的了。
说回法案,新添的这条内容利好CXO,至少它保证了药明目前在手的350亿订单不会鸡飞蛋打,以及在客户找到替代者之前,药明还可以和客户谈长期合作。
而且法案本身内容也有改善空间,海外产能在不在脱钩范围内?是不是只有从政府拿钱的药企才在影响范围内?
同时,法案从生效到豁免也会有个把年的时间,药明可以充分利用这段时间从美国药企那里获得新签订单。今年一季度新增的300多家客户,40%就来自欧美,来自美国客户的收入剔除新冠项目后同比也保持了正增长。
以上种种,都确保药明的营收中短期内不会出现断崖式下滑。
但也仅此而已,制裁始终是制裁,无非是比市场想象中的最坏情况好一些罢了。
即便一时半会儿美国客户找不到药明的替代者,但压压订单价格砍砍你的利润空间,还是能做到的,毕竟这事儿里更急的是药明。
考虑到药明来自美国市场的营收依旧很大,所以药明的利润中短期可能会承压。
上面讨论的是基本面哈,股价层面,前面跌起来都是奔死刑去的,现在发现是死缓,所以明天可以乐观些。